发布日期:2018-11-15 18:01:39
来源:陈玉圃官网-由深圳岱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支持
浏览量:2296
庄子说: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法而不说。圣人者原天地之美,达万物之理,是以圣人无为,至人无作。”道家尚“无为”说,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,历代道家圣贤一切表述莫不围绕“无为”二字展开。主张“无为”即遵循自然之道,与大自然和谐相处。要效法水的智慧,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”,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告诫世人要懂示柔的智慧,宽容、礼让、圆融,千万别恃强凌弱,所谓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。设使世界都依了这种教化,还有什么人要当老大,还有什么人搞世界霸权乃至破坏自然环境去危害人类自身?谦恭、礼让才是恒久的持盈保泰之道。
释家的文化核心是慈悲,认为慈悲是佛法的种子。慈悲的内容是为众生拔苦得乐,慈心不杀尊重生命乃至惠及蝼蚁。提倡普渡众生,无私奉献不求回报。设使世界都慈心不杀,岂不刀枪入库,马放南山,天下太平?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的审美源头——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仁爱、慈悲、宽容、礼让的精神内涵,欲为人类勾画出一个没有战争、没有污染、没有冲突、没有残杀掠夺的充满仁爱与和平的理想社会蓝图。由这种文化审美衍生出的中国传统绘画以其古朴、自然、冲淡的风貌,默默地向社会奉献着仁爱、慈悲、安祥的和谐之美!
人类创造文化无不本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,人类自身的生存利益有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、眼前利益和短暂利益的诸多差别,而我们必须以“人类共生的根本利益”作为评估文化邪正优劣、美丑妍媸、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经过多年审慎的评估和选择,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,由这种文化所衍生的中国绘画,闪现着传统文化的仁爱精神,是献给这个疯狂星球的一剂圣药。但凡有良知的欣赏家、画家们还会去批评中国画是腐朽没落的艺术形式,还会要革它的命,把它抛进历史的垃圾堆吗?
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以及继承、完善、弘扬的态度,接下我们应该从中国画艺术主要的审美倾向认真梳理,以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艺术形式的认识和肯定,并从中提出完善发展的前景。
众所周知,中国画主张水墨浅淡、卓然不贵五彩。明朝画家陈简斋在题墨梅的诗里说:“意足不求颜色似,前身相马九方皋”。引用了九方皋相马的典故,指出不重表相而重内在精神的态度。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认为事物的表相如梦如幻、转瞬即逝,不值得过分认真,而内在精神才是相对稳定的实质。这和禅门“直指见性”、道家“返朴归真”的理论一样,同样是一种求道的方法论介入绘画审美。
这种素朴艺术观的文化渊源我们还可以推到孔子的“绘事后素”观以及“衣锦尚絅,恶文之太彰”的表述(不喜欢锦做的礼服,是因为颜色太艳丽了,所以罩上一种麻布外套,这和时下喜欢色彩艳丽、奇装异服的审美大相径庭)。传统经典《易经》中也有如上审美的表述,如《山火賁》卦的上九爻辞说:“白賁无咎,终吉。”賁是修饰之意,白,素色也,白賁,也就是无所修饰的意思。上处賁之极,将无所賁,其初以天下之质饰之以文,终将天下之文归之于质。也就是无所修饰,当然是不贵五彩了。《文心雕龙》这样说:“衣锦尚絅,恶文太彰,賁象穷本,贵乎反本。”还不一样是返其本根以求其道的方法论介入绘画的审美吗?此外,诸如 “形似之外求其画”、“意在形外”乃至“写意”的审美趣致其实都如《老子》中提到的减法,试图通过文化及绘画审美减去人类对物欲的疯狂竞逐,减去万象复杂而返其朴以归乎人本有的率真!
再如,中国画尚“静气”,以静气为贵,贬斥狂霸躁动之气与污浊秽败之气,崇尚笔墨之间的清净之气。《画筌》认为:“画至神妙处,必有静(净)气,盖扫尽纵横习气……,静(净)其登峰造极乎!”我们看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神仙居多,中国的花卉画表现荷花、四君子为多,而中国山水画则多表现隐居岩穴之间的逸士高人……,这种尚静的审美趣致可以上溯到《老子》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理论。老子说: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,归根曰静,是谓复命,复命曰常”,常就是恒久的意思,恒久就是“道”。可见,守静是归乎根本大道的前提。如何才能至静呢?老子又说:“所谓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,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定。”仍然是在表述只有排除物欲的牵引才能至乎静,从而悟其常道。儒家经典《大学》说:“知止而后能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……”。禅家则尤其重视守静,因为只有静才能近入定境,只有入定境才能生慧而证悟大道。“静”在中国文化审美中,是个令人神往的境界。我们的居住环境,大多希望是依山面水、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地,因为清净的环境,有利于人的休养生息。遗憾的是,几千年的人类环境被人类自身贪欲所导致的争斗、压迫、残杀所破坏污染,所以诗人、画家把人类向往和平安宁的美好理想寄托在作品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