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18-11-15 17:56:21
来源:陈玉圃官网-由深圳岱岳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支持
浏览量:2315
老子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。”原来是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(包括绘画本身)以及利欲的牵引使我们产生了分别心,导致我们歧路亡羊而迷失了大道(画道)。作为画家,我们面对着无数绘画流派、绘画形式以及绘画市场的利益竞逐、社会地位的高下等诸多诱惑和干扰,这些干扰使我们迷茫而莫衷一是,比方说在拍卖市场的天价艺术品面前,我们往往失去理智而误认价格是艺术水平高下的标准,在名望和地位面前,我们往往认为名望与地位是艺术水平高下的标准,画家们竞逐时尚是误认为新旧是艺术高下的标准等等。再者,画家们在物欲的牵引诱惑下,大多失去了原本的率真,谁能想象一个被物欲扭屈的心灵还能够体悟“画道”呢?
如何才能认识并求证“画道”呢?老子告诉我们说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也”。这是说,做学问要日益,益是增加的意思,要一天天积累学识。求道则相反,要日损,损是减少的意思,减少到不能再减少的时候,就证入了那个天地之始的真空,同时也见到那个万物之母的妙有、寂兮寥兮无以名状的大“道”。道法自然,显现无为,但无为并非无所为。“进可以卷舒六合,退则藏之于秘”,那个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虽“退藏于秘”,但随缘现化时却可以生化整个世界。我们倘若悟得“画道”,可从局部(小至一笔一墨)尽知绘画整体的意趣、格调、精神指向等,所谓“尝一脔而知全羹”。记不清是钱松岩还是陆俨少先生说过:“看一个画家水平高低,有时不必看其画作全貌,明眼人只要看他几条线或者几个点子便知道他是不是画家,或者是哪个层次的画家”。从“画道”理论看这是真实不虚的。
如果明悟“画道”,画家在创作中就可随意点染、高下由心,画面繁而不显壅塞而条理井然,画面简至水墨浅淡、寥寥数笔而灵光闪现耐人寻味。
当前我们研究画道,第一要务是通过“画道”的理论,正确评估和欣赏中国画。第二是以画道的理论去指导中国画艺术,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。
我们知道绘画存在内容和形式(或者说是精神和形式)两个方面,精神决定形式,形式则彰显精神。形而下的形式固然重要,形而上的精神更为重要,因此我们评估和认识中国画时,应该首先研究其审美观念与产生这种审美观念的深层文化。中国画的文化源于儒、释、道三家思想,三家圣贤著述浩如烟海,我们首先去认识三家思想的精神内核。
儒学尚“仁”, 礼、义、智、信、忠、恕、勇等皆围绕这个“仁”字展开。“仁”就是爱人,由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推己及人、利己利人,“仁”是人类建立和谐、共生、共荣社会秩序的道德基础。孔子说:“人而不仁如礼何?人而不仁如乐何?”圣人设教的目的是“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”,所谓礼和乐的设置,都是为了净化灵魂,克制物欲诱惑, 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仁德君子。不然设置礼、乐又有什么意义呢?设使天下都按照孔子的理想,人人成为爱他人同爱自己一样的仁德君子,那天下不是成了上古传说中那个“其民不争”的华胥之国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