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work appreciation
品读书画之自由意志与意志自由
发布日期:2021-03-11 09:37:20
来源:
浏览量:1876
分享到:






      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,总会觉得依照书画经典要比自己独立创作容易很多,用笔用墨总是能恰到好处。但是,艺术的魅力又大多在于艺术家的个性,比如倪瓒、八大、徐渭、白石等等,其作品皆具有鲜明的个人情绪。要解决这个矛盾,只在明白“自由意志”和“意志自由”的区别即可。

李可染——《人字瀑》


纸本镜心  1954年作

题识:人字瀑在汤泉附近,为黄山名泉之一。一九五四年,可染写生。

铃印:李、可染

说明:范曾,黎雄才题边跋。

尺寸:46×30cm  约1.3平尺     

      嘉德拍卖中有一幅李可染先生五十岁左右的作品,气息上恰似可染先生谨慎本分。范曾先生题跋说:“古来画坛之称尊者咸有少作,少作或不若后之杰构,然总有凡手所不逮处,读此信然。丁丑范曾。”也就说,这幅作品虽然不具鲜明的李氏样式,但其中的自有的情绪却能一脉相承,即所谓的“凡手所不逮处”,这是他最终成为画坛巨匠的最大依赖。当然,从我们书画欣赏者的角度来说,这类作品的文献价值大于艺术价值,非常适合做学术研究,不适合投机性的买卖。



艺术馆藏品--《泰岱日出》






      投机看似机灵,实则不过是朝三暮四的把戏,皆因为“机”所牵引,人就会失去自由的意志,最终成为生活的傀儡。所以,品读书画,不必看重“机”巧,形式色彩,匠心结构等等,当只在画面的“意”,以己身的自由意志去体会印证,然后赏析画面体现出来的意志自由。唯其如此,赏画者才可以不为真伪所迷惑,不为名利所诱导。意志即是情绪性情之生发,自由是则是本乎性情而身心由之。所以,无机心是欣赏书画的必要前提。当然,讲到心,就很容易落空,不如说“善”行。善就是己之不欲勿施于人。如果觉得“善”也比较空泛,那就是“知止”,即所谓的行乎不能不行,止乎不能不止。在绘画来说,就是画理,画之道理、规律,在生活,则是秩序和法律等等。违法必究,违背画理画道不彰,所以,只有知止才能尽性,尽性画家才能自我实现,赏画者才能见贤思齐。 

      尽性和尽兴还不一样,性是自由的意志,兴则是意志的自由,所以,“尽性”在哲学层面,我们能与天地同呼吸,四时更替,万物生死,皆在一念之中;在社会层面,我们能与国家共命运,民族振兴,文化绵延,都是一脉相承;在个体方面,我们能与他人和睦相处,仁义孝悌,道德良知,都是人之根本。所以,中国绘画史总是说画外功夫最重要,讲究的就是人性之体会,全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。当然,这也只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审美观。



艺术馆藏品--《六朝雷火树》






      新儒家贺麟先生说“须吸收基督教精华充实儒家的礼教”(贺麟:“儒家思想的新开展”,《文化与人生》,商务印书馆。1988年,P8),这是把“礼教”当作宗教了,见识差古人远之又远。试图修正儒家经义以适应科技时代的发展,看似与时代共进退,实则是削足适履的投机主义,不是真儒家。真正的儒家应该是“原道”的韩愈,“致良知”的王阳明等,恪守儒家精神,以此世间为人生根本,这是坚持自由的意志;坚持儒家礼的教育,随心所欲不逾矩,这才是意志的自由。人皆有罪,则自由的意志从何而生呢?人皆是羔羊,等着被救赎,则从何才能体会意志的自由呢?所以,我们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说“人人皆可为尧舜”,这是从本性上升华精神,就是自由的意志,从个体中提升人格,就是意志的自由。用最通俗的话来说,就是“神仙本是凡人做,只怕凡人心不坚”。从书画欣赏者的角度来说,这个“心”,就是坚持“我之为我,自有我在”,向往自由,则偏爱写意;向往秩序,则喜欢院体。其他人的品论,哪怕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大专家,你其实也不需要盲从。

      当然,书画欣赏也不能有排他性,否则,不同的画家,绘画风格等等,如何才能“和而不同”的“道并行而不相悖”呢?毕竟一个人的情绪会有高有低,生活也会有起有伏,何况社会之变迁,沧海桑田,令人难以预料?夫子说过:“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,则可卷而怀之。”关键词是“道”,创作绘画,欣赏绘画,也当如此,以画道为意志,然后由画道而行之,则自然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于艺术的海洋了。



艺术馆藏品

撰文丨陈文璟 

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






(关注公众号,获取更多艺术资讯 )

艺术馆品鉴地址:

深圳市罗湖区世界金融中心B座1609号